“漢字熱” 熱議漢字文化傳承
“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這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的宣傳口號,。而此前,,一檔名為《漢字英雄》的文化綜藝節(jié)目也在河南衛(wèi)視熱播。這些節(jié)目在全社會掀起一場“漢字風暴”,,讓人們得以重新檢視自己對漢字的掌握程度,,欣賞漢字之美,體味漢字之韻,。
事實上,,漢字聽寫比賽 高收視率的背后,是國人漢字手寫能力普遍下降的嚴峻現(xiàn)實,。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鍵盤輸入替代書寫,網絡用語漸成風尚——在告別“鉛與火”的同時,,我們逐漸失去很多與漢字“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多人變成了“鍵盤手”,患上了“失寫癥”,,“漢字危機”成為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xiàn)象,。那么,漢字信息化與漢字文化傳承二者是否相悖,?漢字文化應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沒必要夸大“漢字危機”
零點指標數據針對京,、滬、穗等12個城市進行了“中國人書法”系列調查,,結果顯示:有94.1%的受訪者都曾提筆忘字,,其中26.8%的人經常出現(xiàn)該情況;除此之外,,很多人經常寫錯別字或者寫字越來越難看,,甚至懼怕手寫。難道,,傳承了幾千年的漢字正面臨嚴重的“荒漠化”危機,?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原國家語委副主任李宇明并不認同“漢字危機”的說法,。他表示,,“危機”應該是指有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險,一種文字有沒有危機,,要看使用這種文字的人群有無滅亡危機,,是否要放棄自己的文字;要看文字能否繼續(xù)很好地發(fā)揮記錄語言的功能,,能否適應現(xiàn)代的制字和用字技術,。“從這四種因素來看,,漢字沒有多大的危機——即便有危機,,也沒有到嚴重困難的關頭�,!�
李宇明認為,,電腦輸入技術的廣泛應用的確減少了人們寫字的機會,有可能加劇提筆忘字現(xiàn)象,;不過,,信息化也增加了用字機會,人們的認字量在迅速擴大,。至于電腦技術和信息化是否為“提筆忘字”的根本原因,,它們對人們寫字的影響程度究竟有多大,當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數據,�,!傲硗猓峁P忘字也不排除心理原因,,漢字系統(tǒng)有許多形近字,,也是造成提筆忘字的一個原因,比如‘巳,、已,、己’‘戊,、戌、戎’和‘戈,、弋’等,。相信在電腦產生之前,人們也有提筆忘字的現(xiàn)象,�,!崩钣蠲鲝娬{。
《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研制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認為,,把提筆忘字歸咎于電腦技術,在邏輯上行不通,�,!叭藗儜敊z討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養(yǎng)的降低,,以及對母語和漢字缺乏敬畏之心,,沒有愛惜之情——這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培養(yǎng)成寫字的愛好和習慣,而不能怪罪于人類用智慧發(fā)明出來的電腦,�,!彼硎荆骸拔覀兛梢蕴接憹h字手寫機會少了,,很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寫字水平下降這個問題如何解決,,不過,沒有必要把這種現(xiàn)象夸大為‘漢字危機’,�,!�
雖然認為“漢字危機來臨”的說法并不準確,但李宇明指出,,對漢字有危機意識不是壞事,。“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華民族須臾不能離開的信息載體。我們要敬惜,、珍愛漢字,,并不斷地完善它,熟練地掌握它,,科學地運用它,。”
信息化不是漢字的“門檻”
回顧歷史,,信息化逐一解決了漢字的輸入,、印刷排版,、公眾文字通訊與網站交流幾大問題。王寧認為,,信息化不但使?jié)h字的保存有了更為寬廣的空間,,還讓用漢字書寫的浩如煙海的典籍不致?lián)p壞流失,并令漢字的傳播速度和信度大大提高,。李宇明也認為,,信息化將古今漢字(楷書、小篆,、六國文字,、鐘鼎文、甲骨文等)以及記錄文化的一些重要符號(古代曲譜符號,、算籌符號,、漢字合成符號等)進行整理編碼,并在計算機中加以應用,,這是信息化對漢字文化傳承的一大重要貢獻,。
然而,時至今日,,互聯(lián)網似乎已經成為古老漢字的一道“門檻”,,漢字文化傳承正面臨全新的挑戰(zhàn)。對此,,李宇明表示,,漢字必須適應信息化�,!叭绻麧h字不能適應信息化,,它就真的會有大危機了�,!�
此前,,有人用“缺氧”來形容今天漢字的處境。那么,,漢字該如何“吸氧”以重獲生機呢,?李宇明認為,大力發(fā)展?jié)h字信息化,,才是從根本上幫助漢字,。“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信息化對漢字和漢字使用者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以及為漢字提供了哪些新的發(fā)展機遇�,!�
北京信息產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徐祖哲表示,,技術進步應當帶來文化的進步,,對數千年的漢字也應當進行相應標準的變革�,!爸形男畔⑻幚砑夹g和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要求漢語言文學有更科學的‘規(guī)范’,,使人們能夠掌握漢字的信息化技能,規(guī)范漢字應用,�,!彼赋觯鞑块T應提升漢字的表達,、利用和管理能力,。“不對人名進行管理,,身份證會重碼,;不規(guī)范運用地名,會影響地理位置信息的理解,;同理,,新的事物和概念出現(xiàn)后,沒有相應的中文命名,,這也是漢字使用不規(guī)范(例如報紙標題出現(xiàn)拉丁字符)的原因,。”
由于眾多信息是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的,,因此王寧認為,,漢字問題會直接影響漢語信息向全世界傳播的速度與信度�,!靶畔⒒惯^去的漢字規(guī)范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制定新的規(guī)范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彼e例說:“如果采用了一個計算機字庫里沒有的字,報名,、取錢,、發(fā)報、貸款,、登機等都難以辦成,。在這種形勢下,原有的規(guī)范已經不能滿足高科技傳播手段的需要,,盡快出臺新的規(guī)范漢字表迫在眉睫,。”
借力信息化傳承漢字
漢字起源于象形,,筆的產生使這些表意的符號變成了筆畫漢字,,而信息化的來臨又讓漢字書寫歷史迎來“換筆”時代,。如何讓信息化與文字傳承更好地“互融共生”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微電子技術專家許居衍認為,,形碼輸入法對漢字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漢字走拼音化的道路”已經在年輕一代中形成了思維定式,,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拼音輸入法,不僅寫字的機會減少了,,連漢字的構造都記不住,。“‘形碼’是依形編碼,,輸入時就相當于直接輸入漢字,,會寫就會輸入,會輸入就會寫,。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就不會忘掉漢字的筆畫和結構,這才是傳承漢字文化的上上之策,�,!彼ㄗh將形碼輸入法納入到全國中小學教育中,從小抓起,,正視當前社會上“拼音輸入”的誤區(qū)和副作用,。
徐祖哲則一再強調信息化時代改革規(guī)范漢字部件的重要性�,!盎瘜W的元素周期表有元素結構,、排序規(guī)則、稱謂,、代碼等等,,使化學成為有方程式的精確化學;而我們的漢字發(fā)展還停留在農牧時期的‘面授’階段,,這對于網絡時代是不適應的,。”
“正式的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簡稱‘部件’,。漢字現(xiàn)有560個部件,很多碩士博士都背不下來,,又如何向普通大眾推廣,?因此,應打造出一套適合對外教學也適合公眾在電腦上使用、立足于形的漢字規(guī)范,�,!毙熳嬲茴A計,今后人們在輸入漢字時,,語法,、詞匯等相關內容都能夠通過機器自動提取、輔助產生,,“強大的大數據,、云計算與顯示技術等會將語言文字提高到一個全新水平”。
既然眾多業(yè)內專家都認為,,信息化不是漢字文化傳承的“桎梏”,,而是一對“翅膀”,那么在日新月異的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要將漢字發(fā)揚光大,、繼承創(chuàng)新,就必須善于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
“我們既要滿腔熱情地保護,、傳承漢字,也要科學地思考問題,;不能走向信息化的反面,,也不能阻礙漢字信息化的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最大的任務是搶占漢字信息化的制高點,,讓漢字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更方便地應用,,并獲取信息化的話語權與語言紅利”,李宇明鄭重地表示,。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