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明肅府本淳化閣帖》
摹勒之工先后七年,,新舊不爽,,毫發(fā)俱在
---明肅王 朱識鋐
帖以王著《閣帖》為鼻祖,,佳本難得,,然賴此見晉人風格,,慰情聊勝無也,。
---康有為
彩陶般的魏晉至唐法書的原始留影
---啟功
淳化之木早入滅,肅府之石續(xù)其燈
---趙樸初
《明肅府本淳化閣帖》概況及出版價值
經(jīng)甘肅省文物局批復(甘文局博(2009)16號),,《明肅府本淳化閣帖》于2009年12月底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1980.00元/套),,該版本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文物原貌,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一函十卷,十分典雅,,富于傳統(tǒng)的內(nèi)斂和尊貴,,是相關單位、個人等饋贈,、收藏的至尊珍品,!
《明肅府本淳化閣帖》各卷卷末均有小篆“淳化三年壬辰十月八日奉旨摹勒上石”、隸書“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歲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卷一為《歷代帝王法帖》,,收入漢章帝、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等19家的作品,計 50帖,;卷二至卷四為《歷代名臣法帖》,,收入漢張芝至唐陸柬之等書家67人的作品,計114帖,;卷五為《諸家古法帖》,,收入了造字鼻祖?zhèn)}頡至唐張旭等15人作品,又無名氏法帖六通,共計23帖,;卷六至卷八為《王羲之書》,,三卷計170帖;卷九,、卷十為《王獻之書》,,兩卷共計63帖。卷十末除照刻宋本款式外,,后跋新鐫張鶴鳴,、王鐸及末代肅王朱識鋐書寫的題跋。十卷中字體有篆,、隸,、楷、行,、草等諸種書體,,保存了一批珍貴的書法精品,尤其是卷六至卷八保存了已經(jīng)失傳的王羲之書跡,,其結(jié)體肥厚方整,,筆勢遒勁奔放,字體極具神采,,是目前了解和研究王羲之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歷史文獻之一,。
《淳化閣帖》的歷史淵源和影響
《淳化閣帖》全名《淳化秘閣法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開啟了重文輕武的大宋天下,至宋太宗趙光義時,,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淳化三年(992年),,在我國文化史上發(fā)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宋太宗集中整理出皇宮內(nèi)府所藏墨寶,命大臣王著精選歷代帝王,、名臣和書法家103人的墨跡420件,,摹刻于棗木板上,并用當時名貴的歙墨和“輕似蟬翼白如雪”的澄心堂紙精心拓印,,編輯成冊,,因書成于淳化年間并深藏禁宮密室,故稱《淳化閣帖》,,亦稱《淳化秘閣法帖》,。由于它裝幀豪華,印制精美,且數(shù)量不多,,宋太宗只賜給親近大臣,。僅僅40多年后,即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宮中失火,,原版全部焚毀,拓印本也罕有存世,,極為珍貴�,,F(xiàn)存于上海博物館的宋本《淳化閣帖》,也是于2003年斥資450萬美元從美國購回的殘本(四,、六,、七、八卷),,是目前所知僅存的祖刻拓本,。
《淳化閣帖》是我國書法發(fā)展史上一座宏偉的里程碑,它的問世,,使先人法書賴以廣為傳布,啟功老先生稱這部法帖是“彩陶般的魏晉至唐法書的原始留影”,; 在清代,,連力主碑勝于帖的康有為也說:“帖以王著《閣帖》為鼻祖,佳本難得,,然賴此見晉人風格,,慰情聊勝無也�,!惫蚀恕堕w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譽,,也被稱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圣經(jīng)”,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王羲之書
《明肅府本淳化閣帖》問世的歷史背景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第十四皇子朱瑛在甘肅就藩(史稱肅莊王),賜宋本《淳化閣帖》一部,,以為傳代之寶秘藏內(nèi)府,。萬歷年間,陜西右參政分巡臨鞏張鶴鳴得“李子崇藏閣帖”和“皋蘭縣封官本帖”,,向肅憲王朱紳堯借藏帖校對,,因請姑蘇溫如玉、南康張應召雙勾,,所謂雙勾,,就是把透明的書寫紙覆在原帖上,用硬筆沿字的外沿精確勾畫,然后照空心字描摹,。它最大好處就是在勾勒過程中能加深對原帖點畫形態(tài)的認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帖的風貌,彌補了原來面對墨跡臨摹和“向拓”(向拓就是用上過蠟的透明紙,,映著窗戶的陽光,,用極細的筆鋒勾摹墨跡輪廓,然后用墨筆填滿筆畫)方法的不足,,因此摹勒逼真,,使先人書法得以最為真實的保留。次年,,憲王乃令摹刻,,未成而薨,世子朱識鋐繼承之,,先后歷時7年,,用富平銅磐石144塊刻成,收藏于肅王府東書院遵訓閣內(nèi),,視為珍寶,。
齊高帝書
《明肅府本淳化閣帖》是祖本各類翻刻本中的最善本
據(jù)上海博物館原副館長汪慶正考證,《淳化閣帖》明顧氏玉泓館本,、潘氏五石山房本,,它的底本不是北宋的祖本,而是依據(jù)南宋的國子監(jiān)本翻刻的,。乾隆本雖是從整套北宋本翻刻的,,但它改變了原刻整體程序,并對個別字體的失誤進行了修正,。由此觀之,,肅府本是迄今為止可見的在《淳化閣帖》子系統(tǒng)中最忠實于原刻的佳本,我們從中可窺見到北宋祖本的原貌和風范,。它之所以在各類《淳化閣帖》翻刻本中鶴立雞群,,被稱為最善本,一是它的底本出自于皇家內(nèi)府,,并按北宋祖本勾勒摹刻,。肅府本諸跋對其底本的出處交代得十分清楚。肅世子朱識鋐在尾跋中說,,“太祖高皇帝賜之以宋人《淳化閣帖》,,無亦以文德足以柔遠,干羽可以格苗之意”,;二是它的刻工精細,,出自名家之手,。朱識鋐云:“摹勒之工先后七年,新舊不爽,,毫發(fā)俱在”,。而溫如玉、張應召是當時刻石名家,,工真,、隸、篆,,尤喜勾臨法貼,,故有“筆勢洞清,妙意盡傳”的佳評,。倪蘇門《古今書論》云:“淳化帖在明朝,,惟陜西(當時陜、甘尚未分省)肅王府翻刻石最妙,,謂之肅本,。從宋拓原本雙鉤上石,所費巨萬,,今市本相去天淵,。”陳奕禧《皋蘭載筆》稱:“初拓用太史紙,、程君房墨,,人間難得,拓工間有私購出者,,值五十千�,!编崒W孚在《夤帖舉要》中也說:“明翻刻閣帖,,以肅府本為最佳,跋語亦最多,�,!备性u家稱肅府本“新舊不爽,毫發(fā)俱在,,與宋本無異”,。趙樸初先生也曾為其題詩“淳化之木早入滅,肅府之石續(xù)其燈”,。該帖面世以后,,學界和藏家以擁有該帖為榮。但經(jīng)400余年之滄桑,,存世極少,,就連以富藏聞名的上海博物館也不曾收藏全本,。
唐太宗書
《淳化閣帖》在1000多年前以最高規(guī)格面世,是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事件之一,,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明肅府本淳化閣帖》作為祖本各種翻刻本中的最善本,,無疑是甘肅的,、也是全國的,甚至是屬于世界的文化瑰寶,。祖本的殘缺,,使得這一瑰寶的價值陡然上升,無可估量,。它的出版,,必將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上篇:
下篇: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意見反饋
Copyright © 甘肅文化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wǎng)絡
地址:蘭州市曹家巷1號新聞出版大廈18樓 電話:0931-2131306,0931-2131307 電郵:[email protected] 隴ICP備19004266號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202002998號